- Published on
🤖 AI冲击下,我们应该焦虑吗?
- Authors
- Name
- 阿森 Hansen
0 前言
自 2022 年 11 月 30 日 ChatGPT 3.5 发布以来 1,AI 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。AI 给人们提升生产力的同时,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:AI 真的会抢走我的工作吗?
作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,我一直密切关注 AI 的发展。
先说结论,我目前的判断是:
近 5 年内,AI 对人类工作的替代能力有限。至于在未来 5 年乃至 10 年以后,AI 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的工作,还要看 AI 的进化速度有多快。
那么 AI 的进化会有多快呢?而我的看法是,AI 的局限性比我们想象的更大。
1 从我自己讲起
我是一名程序员,从 ChatGPT 等一众 AI 工具上线以来,对我自己的工作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主要有以下两点:
- 编码效率提升:AI 能够很好的生成重复性强的代码,并能根据我已经写好的内容,修修补补,生成符合语义的代码。能帮我节省约 40% ~ 60% 的工作量。这种效率的提升,在编写测试用例和增删改查的事务性代码时尤为明显。
- 认知负担下降:体现在接触新的框架和新语言的时候,学习成本下降了。原先要学习一整套编程语法,而现在 AI 可以解决 90% 的语法问题,我只需要关注程序的架构是否合理,逻辑是否正确。
总体来说,AI 已经能帮助程序员完成一半左右的工作了,那么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?我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:
- 沟通和设计:沟通项目需求,设计软件架构和数据库的数据结构。因为项目经理对于计算机工程不够了解,所以无法与 AI 直接沟通编写代码,这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程序员来完成的,AI 还无法替代。
- 决策和架构:选用哪个开发框架?选用那种架构?架构是否合理?这些决策 AI 无法直接完成。在这方面,人的经验和知识就显得很重要了。
- 验证:当前 AI 生成的代码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,例如会调用不合适的函数,传入不合理的参数导致程序报错。报错信息往往比较含糊,AI 还不能很好的处理,这时候就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介入处理。
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,AI 对于编程语言的理解已经非常到位,可以替代人力做很多机械化的操作。但是在思考,决策,沟通上的表现相比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
总的来说,AI 就像一件“超级”工具,人有了它,就有更多精力思考。
打个比方,比如要做一个柜子,AI 就像是一把电动螺丝刀,人一旦拥有了它,就不需要花费力气在拧螺丝上,而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更合理地设计柜子上。
2 哪些技能会被替代?
当我们担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 AI 替代的时候。也应该了解,单个工作是由多个具体的技能组成的,AI 不会直接替代工作,而是会替代某个技能,如果一个工作的技能都能被 AI 替代的时候,我们才认为它能够完整替代当前的工作。
一份来自 OpenAI 官方的报告显示,AI 能很好替代“编程”,“阅读理解”,“写作“技能(在我日常工作中也有这样的体会)。但是对于“学习”,“批判性思考”这样的“思考性技能”却是一点也替代不了的。
“相关性”表示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 GPT 冲击之间的相关性。如果相关性为 0.6,表示一个技能在一个工作中重要性上升 10%,GPT 冲击的程度上升 6%。如果相关性为负,那么越不会受到冲击。(图片来自《中国财富报告2023-2024》2 )
3 哪些职业会受冲击?
那么,具体哪些工作容易被替代呢?
国外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3,重复性白领和创意性职业更容易被 AI (特指大语言模型)替代,而手艺人和手工业者,收到的冲击更小。
我们原先认为的高级工作,诸如“大学老师”,“保险经纪人”,“理财规划师”等,都极易受到大语言模型的冲击。
(图片来自《中国财富报告2023-2024》2)
4 我们该怎么办?
脑力劳动者在 AI 时代下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,那我们该怎么办?
所幸的是,从人类历史上看,技术浪潮对社会的冲击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
我们这一代人,也会有10 ~ 15 年的时间来适应这个巨变。
别忘了,从 80 后这一代开始,中国人就生活在互联网巨变的时代,我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人对于变化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。
我想,AI 时代,人类可以做的事情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
第一,“协作创新”:AI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工具,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使用它,去完成更大的目标。例如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,利用人类特有的思想和批判性思维,来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。
第二,“手眼结合”与“对人负责”6:“手眼结合”指的是人类用自己的感官来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,“对人负责” 指的是对事情的结果负责。
有一个笑话说的很好:
“AI 取代不了会计,因为它不能代替人坐牢。”
第三,“具身智能”7:人类是上万年进化来的物种,我们有肉体和欲望,情感和喜好都是基因赋予我们的,让人类物种存活下来,繁衍生息。就算是人类独有的“道德”,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秩序。
而 AI 没有肉体,也不是进化而来,所以它也没有七情六欲,也无法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周围的世界。它的“道德”是我们人类赋予的(这就是 OpenAI 在做的“对齐”)。作为人,我们可以弥补 AI 的这一短板,为他提供情绪的参考和“体验”,而让 AI 变得更“智能”。
5 哪里是 AI 的边界?
最后,来聊聊 AI 的能力边界在哪里。
当我们在焦虑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替代的时候,我们也要看看,AI 为什么会那么聪明。
引用吴军博士的看法5,他认为 AI 是有边界的。当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 AI 能否解决的时候,这个问题由先到后,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:
- 是一个数学问题:AI 是一个数学工具,无法解决非数学问题。
- 可判定:多数学问题是无法判定是否有解的。这点被马基雅谢维奇证明了。
- 有答案:有些问题在数学上是无解的,也是没有答案的。
- 可计算:即使一个问题在数学上有解,也必须在有限的步骤内找到解,才是可计算的。
- 工程上可解的:即使一个问题在有限的步骤内可以找到解,也必须在工程上可以实现,如果找到解需要一百万年,这样的问题现实中也是无法解决的。
- 人工智能可解的:AI 可以解决的问题,是以上所有问题子集。
AI 再强大,也逃不出数学的边界和可计算的问题的诅咒。现在 AI 显示出强大的智能,其实是在“已有的问题上,找到了数学可解的路径”
6 结语
自 2023 年开始,AI 开始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它背后的工作原理,所以很多人把 AI 神化或者妖魔化了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了解 AI 背后的底层原理,并加深对它的了解。
参考
- 吴军,《计算之魂》,0 导论
- 尼克·查特拉斯,《门槛》
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 4.0 Internation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