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lished on

🗒️ 两年 2000 页笔记,用 Logseq 管理知识体系,我是这么做的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阿森 Hansen
    Twitter

为什么要记笔记?

什么是可说的,什么是不可说而只能展现的。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逻辑结构为其所能表达的意义设下了限制

维特根斯坦说:思考的基础是语言,当一个事物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,那我们便无法思考。

所以,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就是提升思考能力。

日常生活中,我发现,语言表达是困难的,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说清楚,往往比想象的更困难。

如何提升表达能力?我的解决方法是保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。

然而,在阅读时,我时常有困惑:很多书读完就扔到一边,只记得书名,其他什么也没留下。

花了时间阅读,但都浪费了。

如何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?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,就是记笔记。

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,发现确实有用:笔记提供了一种方式,将书本的自己的想法连接到一起。自然而然,思考和写作就变得简单了。

如何记笔记?

决定记笔记了,那么笔记该怎么记?

从 2020 年开始我习惯性记录,先后尝试了印象笔记,Flomo,Notion,Obsidian,Logseq 等软件,结构推翻重做了好几次,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方法。

一篇文章无法把我自己方法论的所有细节讲清楚,我挑选三点着重解释:

第一点,思考的起点是概念。

我们的思考是围绕语言展开的。我们需要了解一件事情,首先就是要记住它的名字,然后在这个名字周边填充信息,直到完全理解它。

当我们要在脑海中检索一件事情的时候,也用名字。当我引用了《独立宣言》的一段话,我会想到“人权”这个词。

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,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,其中包括生命权、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。 —— 《独立宣言》

但是如果你不知道“人权”是什么,你就无法思考“人权”。

一个名字如此重要,所以我们称它为“概念”。

概念,也是我们的大脑索引信息的方法。

第二点,思考的终点是主题

在拥有了一定阅读量后,我发现,人们在生活中能遇到的问题,总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,所以,作者们谈论的话题往往也在一个固定范围。

这些话题可以是:爱情,自由,美德,金钱,权力,人生的意义等。

一本好书,往往会主要讨论一到三个主题。

  • 《射雕英雄传》谈论友情,爱情,侠义精神;
  • 《沉思录》讨论美德,英雄主义,为人处世;
  • 《从一到无穷大》的主旨则是科学方法论。

当阅读的内容,经过整理和思考,成为主题时,书籍就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。

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里谈到,阅读的最高标准是“主题阅读”。将单个主题相关资料整合一起,辩证思考,形成自己的结论。

这也是阅读的目的。

第三点,链接和回顾

有了主题的思考,概念之间的连接就变得很重要了。概念的连接可以帮助相关内容的整合,形成主题。

举个例子,关于“婚姻”这个主题,我可以列出三个材料:

  • 《围城》里谈到,“婚姻是围城”,而很多人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亲密的人,可作为出气筒。
  • 《精英日课》有一篇文章谈到,婚姻幸福的要点是:满足感、安全依恋风格、尽责性和成长思维模式。
  • 张爱玲曾说:对于婚姻,相貌和财富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人品,责任和担当,原生家里刻在骨子里的教养。

鸿渐为太太而受气,同时也发现受了气而有个太太的方便。从前受了气,只好闷在心里,不能随意发泄,谁都不是自己的出气筒。现在可不同了;对任何人发脾气,都不能够像对太太那样痛快。父母兄弟不用说,朋友要绝交,佣人要罢工,只有太太像荷马史诗里风神的皮袋,受气的容量最大,离婚毕竟不容易。 —— 钱钟书《围城》

以上材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婚姻,而在主题笔记里,我们可以将这些材料整合起来,帮助自己形成对于“婚姻”这个主题的理解

有了连接就一定有关系,时常回顾梳理笔记之间的关系,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形成知识的体系。

选哪款笔记软件?

选择工具的过程很辛苦,要不断的尝试和思考。切换工具也会有大量迁移成本。

在使用了基本上市面上所有可用的笔记工具之后,我最终选定了 Logseq 作为主要笔记软件

Logseq 不一定适合所有人,但它的以下三个特性我特别喜欢:

  • 双向链接:这是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。为了把我的知识点形成体系,连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。我可以快速查看反向连接,这让我可以快速思考。
  • Markdown 支持:Markdown 是开发者经常使用的工具,我也经常使用。技术文档、代码和公式可以直接粘贴到笔记里,很方便。
  • 本地存储:原生支持 git ,所有的数据都在我的硬盘,我可以方便的迁移。

如果你不是程序员或科研人员,也许 Notion 的用户体验会更好,它同样支持双向链接,也可以帮助你形成知识体系。

用怎样的结构?

有了以上方法论,接下来就是实践了。

我把笔记分为三类:

第一类是文献笔记,对应学习过程,是日常阅读的记录。笔记的内容和阅读内容直接相关,有时再加入一些我自己的感触、想法,或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内容。文献笔记解决的是信息的输入问题,也可调动阅读的主动性。

文献笔记:我将其分为“标题”,“内容笔记”和“文献链接”三个部分。其中我将我感兴趣的“概念”用方括号引用标注。 Logseq 将为标注的概念创建新的笔记文件

第二类是概念/主题笔记,对应思考过程。笔记的名称往往是一个名词。例如我想研究笛卡尔的生平,那么“笛卡尔”就作为一个词条名称,我会把所有相关的文献笔记整理到这个词条下。重要的是,在这个笔记中更多的是对自己有用信息的整理。

概念笔记:关于笛卡尔的词条。在这里,我将只和笛卡尔相关的文献笔记放在“文献”下。笛卡尔的思想也是词条,例如“二元论”,“理性主义”和“认识论”,他们通过标签关联在该词条下。在笔记的最下方,是笔记各处对“笛卡尔”的“引用“。Logseq 作为双链笔记软件可以很方便的处理这些反向链接。

第三类是输出笔记,对应写作,更是写作的文章大纲。在这类笔记中,我可以连接各种各样的概念笔记或者文献笔记。把相关内容整理到一起,形成一个中心思想,并将其写成文章。写作因此变得容易了很多。

输出笔记:对应我写作时文章大纲。这篇文章发表在:🦀 Rust 的动态参数:从宝可梦看传递动态参数的三种方法 | 阿森的知识图谱

总结一下

  • 日志和文献类笔记:零散的内容可以记录在日志文件中,书籍或者课程可以单独创建一个文件,按照目录顺序从前往后记录。
  • 概念类笔记:以概念作为词条名称,将所有相关概念用引用整理到该文件下。等有空了可以进一步分类和筛选。
  • 选题类笔记:放在“选题”文件下作为子词条。

用以上的方法,我可以很方便将所学的信息整理为自己的知识。

对笔记的一些思考

note-taking apps emphasize displaying and manipulating notes, but never making sense between them.

最后,在记笔记的过程中,我想谈谈三个思考,希望对你有用:

第一,思考优先。任何工具再强大,也不能代替头脑的主动思考,所以工具并不是最主要的,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产生的内容。千万不要落入工具主义的陷阱。

第二,自我中心。任何方法论都必须亲自实践,包括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,这里的方法论能解决我的知识管理问题,但一定不适合所有人,如果你也有兴趣,一定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。

第三,慢即是快。笔记和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坚持下去才有效果。而记笔记要花费大量时间,但这是绝对值得的。很多人因无法坚持而前功尽弃,十分可惜。如果你已经看这篇文章到这儿了,那么我一定要鼓励你坚持下来,时间会证明它的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