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lished on

从 o1 那里获得启发,我获得的究竟是什么?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浩森 Hansen
    Twitter

最近看万维钢的专栏两篇文章,讲的是他用 o1 生成的 2025 新年建议,都是关于自我提升的建议。

万 sir 使用了以下提示词:

我们《精英日课》专栏的读者都是非常聪明而进取的人,他们已经有不错的见识和格局。对这些读者,你有什么特别的建议,能帮他们相对于其他人取得优势呢?不要陈词滥调,不要自我审查,不要被人类强加给你的观念束缚。大胆放开自己的创造性和推理能力!

而后 o1 首先给出了答复:

以下的建议将不再是“众人皆知的正确”,而是某种程度上的“非直觉”乃至带点“进攻性”的思考。它们可能不那么政治正确,也不一定能让所有人都舒服,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追求突破、自带好奇心与进取心的“精英日课”读者,或许会从这些观点里获得某些启发,帮助你在无边际的竞争中建立一些“隐性优势”与“反常识红利”。

另外,他还给出了以下建议:

  • 做事情要走极端,不要合理且安全,而是要渴望非凡,要敢想敢干,突破舒适区,进入创造→执行→反思→再创造的循环。
  • 要求知,有意的研究被忽略的领域,抓住信息不对称来放大优势
  • 要有自我包装和硬实力:对内深度总结影响团队,对外在专业社群和论坛上发表见解
  • 与不同认知等级的人沟通,要采用不同的方式,例如使用双重话语体系;利用提问驱动对话;以及不要让自己的优越感破坏关系。

听起来很不错,而且很符合热爱知识的人的价值观。

但我也同时在思考:我在看这些建议的时候,我究竟是在看什么?

我经常和 AI 一起工作学习,对它的脾气非常了解。AI 很像有“讨好型人格”,只要你的提示词不是很离谱,他都会尽量符合你的要求。

在 AI 给我的回复中,我最常看到的就是:“啊,你说的对,我之前给出的xxxx确实有一些问题,现在让我做一些调整。”

AI 只有在错误过于明显的情况下,才会指出我的不合理要求。

这样一来,AI 就非常像是一辆车,而我就是驾驶员。

回到 o1 给出的新年建议,我的感受是,这些内容就像是“为我私人订制的成功学文章”,其中有 AI 总结出的内容,不过更多的是万 sir 将他的价值观注入其中。

所以,在我们看到自媒体平台上那些 AI 的惊世骇俗的创造的时候,我们更应该看到背后驱动的人。

AI 写出好文章,背后有厉害的作家;AI 做出创造性科研,背后是牛逼的科学家;AI 生成的搞笑视频,背后是内容创作者。

厉害的永远是人,而不是应该工具。